十三经注疏具体指哪些典籍
《周易正义》10卷,魏王弼、枝衫陵晋韩康伯注,唐孔颖达等正义;
《尚书正义》20卷,汉孔安国传,唐孔颖达等正义;
《毛诗正义》70卷,汉毛亨传、郑玄笺,唐孔颖达等正义;
《周礼注疏》42卷,汉郑玄注,唐贾公彦疏;
《仪塌燃礼注疏》50卷,汉郑玄注,唐贾公彦疏;
《礼记正义》63卷,汉郑玄注,唐孔颖达等正义;
《春秋左传正义》60卷,晋杜以预集解,唐孔颖达等正义;
《春秋公羊传注疏》28卷,汉何休解诂,唐徐彦疏;
《春秋觳梁传注疏》20卷,晋范宁集解,唐杨士勋疏;
《论语注疏》20卷,魏何晏集解,宋邢邴疏;
《孝经注疏》9卷,唐李隆基注,宋邢邴疏;
《孟子注疏》14卷,汉赵岐注,宋孙爽疏;
《尔雅注疏》10卷猛戚,晋郭璞注,宋邢呙疏。
《十三经注疏》凡416卷,汇集了全部儒家经典,保存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汉晋古注和唐宋义疏,因而自形成以后便受到重视。明清两代,皆曾由皇帝敕版刻于太学,民间也有多种刻本流传,清代阮元的校刻本可谓各本中的善本。经学发展到宋代,经部典籍中的核心——“十三经”已经形成。这些经书,是垄断两千年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纲领,是封建文化的主体,十三经经典地位的最后形成,既是历代统治者的需要,也是经学不断发展的结果。
十三经注疏的最佳版本
楼主应该是问《十三经注疏》吧!《十三经注疏》是儒家十三部经典注疏的总汇,凡四百一十六卷。最早的儒家经典仅六部,即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,即六经,相传为孔子所删定。后《乐经》亡佚。唐代增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公羊》、《谷梁》、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尔雅》为经,是为十二经。宋代又以《孟子》入经,合称十三经。《十三经注疏》所收书目为:《周易正义》十卷,魏王弼、晋韩康伯注,核明唐孔颖达正义;《尚书正义》老氏悄二十卷,汉孔安国传,唐孔颖达正义;《毛诗正义》七十卷,汉毛亨传、郑玄笺,唐孔颖达正义;《周礼注疏》四十二卷,汉郑率注,唐贾公彦疏;《仪礼注疏》五十卷,汉郑玄注,唐贾公彦疏;《礼记正义》六十三卷,汉郑玄注,唐孔颖达正义;《春秋左传正义》六十卷,晋杜预集解,唐孔颖达正义;《春秋公羊传注疏》二十八卷,汉何休注,唐徐彦疏;《春秋谷梁传注疏》二十卷,晋范宁集解,唐杨士勋疏;《论语注疏》二十卷侍渣,魏何晏集解,宋邢?m疏;《孝经注疏》九卷,唐李隆基注,宋邢?m疏;《尔雅注疏》十卷,晋郭璞注,宋邢吴疏;《孟子注疏》十四卷,汉赵岐注,宋孙?]疏。现传《十三经注疏》本于清阮元刻本。阮元是嘉庆、道光年间的重要官员和著名学者,喜罗致学者编校刻印图书。嘉庆二十年(1815),在其任官江西期间,将其广搜而得的宋十行本与其他单疏版本互相补充,予以重刻,并于次年秋竣事。阮氏刻本所据均为宋本,在刊刻过程中,从不轻易改字,即或发现宋本之误,也仅于误字之旁加圈,而另出校勘记以作说明,被称作善本。民国年间,原世界书局将阮刻《十三经注疏》缩印为两册。1980年,中华书局在对缩印本进行全面的校正之后,据以重印。《十三经注疏》卷帙浩繁,查阅不便。叶绍钧曾编《十三经索引》,由开明书店于1934年印行。索引将十三经中的所有句子按首字笔划排列,后列该句所在之经名和篇名。1957年、1959年中华书局两次重印。
十三经注疏书籍
是对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注释,这十三部经典为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周礼岁嫌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渣激左传》、《公羊传》、乎梁手《谷梁传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尔雅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孟子》。